中国式的《蝴蝶》圆了澳中舞台艺术合作的梦想
联合制作:中国国家话剧院、澳大利亚墨尔本艺术中心,PlayKing制作公司
悉尼承办:澳华文联
2013年9月25日在位于悉尼北岸的 Concourse 剧场内嘉宾云集,高朋满座,双语音乐剧《蝴蝶》开幕式在这里拉开了澳大利亚巡游的序幕。本次演出的主办方和悉尼承办方真可谓是全力以赴不惜重金投入,历经2周的悉尼紧张排练,9月24日至28日《蝴蝶》终于迎来了在悉尼演出6场的辉煌。
2013年8月1日晚在位于北区的月神宴会厅,由澳大利亚联邦艺术部所举办的首届”澳亚艺术颁奖”晚会上,双语音乐剧《蝴蝶》荣获戏剧艺术创作奖和文化项目合作奖。
威力碧市市长 Pat Reilly 先生特别感谢:中澳艺术家将这么一部世界名著,放在Willoughby市首演,它将进一步推动了Willoughby City成为一个文化都市,在这里我希望生活在我们城市的居民和商家企业积极参与这些文化盛事。
中国驻悉尼总领事馆文化参赞翟德玉、商务参赞彭刚代表中国驻悉尼总领事馆出席了音乐剧《蝴蝶》巡演首演,并非常感谢两国艺术家辛勤地工作,感谢中澳主创人员,为两国间的文化搭起了一个合作平台。
墨尔本国际艺术节主席/出品人Carrillo Gantner说:“我希望你会喜欢《蝴蝶》这戏。它讲的是当人们不顾忌别人的文化盲目追求实现自己利益时所酿成的悲剧。我们作为艺术家的职责就是要在这个鸿沟上建立起桥梁。”
悉尼演出承办方澳华文联主席余俊武说:“中国式的蝴蝶,圆了澳中舞台艺术合作的梦想。它不仅仅是世界经典的再现,也是人类文化和谐的融通。好艺术,离不开好土壤;好的文化土壤,离不开同仁们辛苦地耕耘。一部优秀的作品,不仅要有艺术意义上的成功,更要有意识的加强文化产业化的理念;引进来,坐下去、感受到。用艺术的感染力,让市场的运作走入一个更大的空间。”
掌声不息的《蝴蝶》代表着观众的心声,热情的赞誉给主创人员带来了莫大的欣慰,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让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来丰富我们的生活,来和谐我们的社会。
剧情简介
上世纪30年代上海的一个仲夏夜,巧巧怀里抱着两岁的孩子,低声吟唱着摇篮曲。全劇以巧巧獨守空房回憶過往開始,在她的歌聲中,三年前的故事得以展開。那時,巧巧姑媽貪圖錢財,將15歲的巧巧嫁給了美國海員平克頓,然而平克頓在新婚之後就回到了美國,並再次结婚,三年後,他與妻子回到中國,要帶走巧巧所生的孩子,苦戀平克頓而得不到回報的巧巧傷心絕望,悲憤中在用枕頭悶死了孩子,之後用剪刀刺胸自杀。
本剧特色
> 百年传唱的爱情悲剧,被赋予新意重新诠释
百年传唱的爱情悲剧,赋予新意的重新诠释;一曲今夜无眠的咏叹调,一首家喻户晓的四季歌;跨界艺术的舞台融合,中澳两国明星珠联璧合;《蝴蝶夫人》的故事已传唱百年,只因为依然可以当代人的共鸣;老故事、新体验,给观众似曾相识又耳目一新的感觉,为我们再现百年盛况!
> 跨越国界的舞台融合,中澳两国明星同台献艺
剧中角色根绝人物需要由中西方演员用中英文表演,更直观地表现出不同文化间的碰创与误解,这恰恰是该剧所要表达的主体。澳大利亚演员和中国演员操持着不同的语言,在同一舞台上交流,晦涩的理解、误会和冲突叠出。最典型的场面是平克顿与巧巧新婚,两人各自用中英文共同唱起同一旋律的歌曲,看似相对应的歌词,实则暗含的心情大相径庭,平克顿完全沉醉在新婚的喜悦中,巧巧却为了迎接那完全不同的生命忧虑重重。尖锐的文化冲突被包裹在柔和的夜色和旋律之下,呼之欲出。正是双语的形式,试图将观众直接抛置在两种文化交锋的漩涡之中,而语言作为文化的主要载体,成为了展现这一冲突。
> 人偶同台時空交错,人生几何寓被操控
人偶的使用则给《蝴蝶》增添了全新的思维度。导演彼得·威尔逊在采访中说:“我个人作出设计,画了图纸,然后在北京寻找到专门的手艺人制作”他认为这是整个音乐剧中最核心的部分。少女时代的巧巧和她的孩子都以人偶的形式登台。采取了来自日本净琉璃文乐的传统人偶表现形式,表演者和人偶同时出场,而且需要用嘴控制人偶的头部动作。表现了“人偶从不撒谎,它们只是静静地在那里,见证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