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5-3 星期五 首 页 | 近日焦点 | 演出片花 | 视频报道 | 经典回顾 | 海外品牌 | 社会活动 | 艺术团体 | 主创人员 | 才艺培训 | 图片信息 | English 繁 体
探索评论
   实施软实力着陆、加速产业化进...
   绿色的传说:纵观澳华文联 ...
   文化的碰撞,《蝴蝶》为我们而...
   在交流融入中和谐 在和谐共...
   用网络连接五洲、让春晚和谐家...
   产业化使中华文化乘快车走向全...
   20年我们一起走过 ...
   一场艺术欣赏的革命 — 华...
   海外中华文化的发展与探索 —...
   文化艺苑的氛围 辛勤耕耘...
   二十年磨炼,游子心系华夏 —...
   在澳洲播種中華文化的人 ——...
有关信息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图片信息
   主创人员
   澳华之友注册
相关链接
 
探索评论 -> 寻梦者的足迹 —— 人民日报特约记者:凯荔 点击率: 2027
 
 

 

寻梦者的足迹

 

访澳大利亚华裔导演余俊武 -凯荔

 

1984年我初识余俊武的时候,他还是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话语中透露一种顽强与自信,1987年他和太太王晓燕这一对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小夫妻,记住了一位华裔女作家所说的“凡是在华人的地方就会有中华文化…”这样一句名言,怀着一种朦胧的向往,飞越重洋到了澳洲……

 

1993年6月我再次见到他时,他那东方式 的英俊 面庞上增添了许多沉稳与刚毅, 转眼十 多 年过去了. 从一个两手空空的漂泊游子,到成为澳洲政府出资重点扶植的 少数民族 导演。从一个靠打工解决温饱的海外学生,到跨入了悉尼国家话剧 院的 大门. 从第一张手写 的演出说明书, 到两次荣获澳大利 亚政府颁发的艺术家奖项. 其艺术档案 被 澳洲国家艺术馆收藏. 也正是这黄金的十年,余俊武和他的一帮创作伙 伴,   不知疲倦的为澳洲华人文化史上增添了一连串的记录。《雷雨》、《吴王金戈 越王剑》、 《游子情》、《长城遥》、《寸草心》、《马兰花》、《同在蓝天下》 《寻梦》、《湿》、《中华魂》、94、95、96年澳 洲 华 人 大 型 新 春 联 欢 会 和 99《新世纪》。

 

十多年来余俊武始终如一的激情以及弃而不舍的艺术追求,使人产生这样的联想--他身上似乎存在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艺术使命感。 他在他的生命中从未停止 过 他的艺术之旅。 并且唯有如此, 他才觉得他的生命是灿烂的。 在澳洲这块东方艺 术贫乏之地,他又是如何开始他的艺术旅程的呢?十多年后的今天,在他温馨的家中,那热带雨林式的花园里,我翻阅着十多年来报章杂志对他的记载,一篇他太太王晓燕所写的漂泊的回忆手稿使我看到了他十多年前的起点

 

《漂泊的回忆》 “台下的掌声又响了起来,看着台下热情的观众,我从心里默默地向他们表示感谢, 同时也为俊武感到高兴。

记得离开北京的最后一次谢幕,那是在我的母校中央戏剧学院新剧场,谢幕是老调常弹, 闭幕时轻轻地传来一句 “燕子, 告别舞台啦?她神秘地一笑离去, 我的心里顿时一酸。 转过头去,听到一声呼唤、一丝叹息。我不忍离去…… ‘别了, 朋友,不知何时再投入你的怀抱,再迎接这醉人的掌声,为我祝福吧’我扭头而去,不忍再看它一眼,泪水扑簌簌地流下来,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扯不断这依依情意,扑不灭那泡影一串串。道不破是疯还是傻;猜不透这风云变幻。总之,我们来到了悉尼。正可谓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问题伴随着泪水像打在汽车窗子上的雨珠--扫过去,又涌了出来。臃肿的双眼;粗壮的手指,失去歌声的喉咙;失去笑容的双脸, 只有一颗心在跳……。

想说什么,又转过头去,知道涌上嘴边的话语会夹杂着泪水涌出--何必呢。 我怕--怕那泪水会冲走那已经颤抖的意识; 我怕;怕他也哭……麻木了吧, 不再去 想. 也许 会舒服一些,就让那戏剧的概念离经而去……任凭对这艺术的情感随着 环境 的变迁及时间的遗失而淡漠,何况艺术在这个以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中,早已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所抛弃。

一次周末,那是1987年的一个春天。本地一位颇有影响的歌唱家江静枝女士找到我们,在她的小车里,我们谈到了澳洲华人舞台--这块“未经开垦的处女地”。(在澳洲成立200周年之际华人历史的大事记中,还没有一台华人戏剧在澳公演。)由此我们产生了上演中国著名戏剧家曹雨先生的名著--《雷雨》的动机。余俊武激动不已,我望着昏暗下来的天空,只想睡觉。

 

戏剧与舞台,这个消磨了我们十年经历的话题,在我最困惑的时候悄悄地升了出来,我疲劳的神经不觉一颤。想起在母校时那最后一次谢幕,名誉院长曹雨先生亲自登台与演员一一握手表示祝贺,多么令人激动的场面。好象是命运的故意安排,这异国他乡的第一次创作,恰恰是他的作品-《雷雨》。似乎是母校对我们的亲切招唤, 也许是母亲唯恐游子失去那艺术的灵感。

 

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天空显得格外晴朗。我和俊武特意地打扮了一番,走进了《雷雨》剧组排练场。环境是如此的熟悉和陌生;称呼是如此地亲切和遥远。我的心在颤抖,流失的岁月;惆怅的记忆,燃烧的欲望!加上导演的总体构思、剧本分析,人物解释、连同对演出的梦一齐涌泄了出来。说,不停地说,不住地说!没完没了地说!俊武全身都是力。……一个静止的画面。看到演员们那毫无表情的目光,我忍不住卟嗤一声笑了出来,这笑声似乎是把大家从云雨中引了回来。气氛好象缓和了许多,疑团又一一涌了出来……

 

深夜,我发现俊武并没有睡,时而默念台词,时而走走地位。“过戏隐那?”他随之一笑:“我觉得这里的演员都是在海外长大的,他们没登过舞台,需要的不是我们长篇大论地分析给他们听,而需要的是作示范给他们看。让演员去模仿,从模仿中体验,从体验中寻找人物感觉;从感觉中产生自信。这是一套新的创作程式,新的排练方式。可以说,《雷雨》他倾注了全部的精力,他教会了每一个人物,他背会了每一句台词,他熟悉每一个位置,他听懂了全部广东话。“

 

这一天,悉尼的华人象是过节一样热闹,当帷幕徐徐关闭时,全场掌声四起,铺天盖地。观众为他们所熟悉朋友的精彩演出感到激动,为能够在澳洲听到他们所熟悉的语言感到亲切,为澳洲华人史上出生第一个艺术婴儿而自豪。若说澳洲是一块文化沙漠的话,而中华戏剧艺术这株绚丽之花,带着它东方的魅力;及特有的芳香,绽开在澳洲的土壤上。

无悔的寻梦

 

多年来,余俊武一直想创作一部以上百年来生活在澳洲的几代华人移民为主题的话剧,力图从中挖掘这些受着几千年传统中华文化熏陶的海外游子们,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又是如何的生息相传下去的。

 

要是按照传统戏剧常规,用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很难表现,在考虑总体构思的同时,余俊武从古老的《易经》中得到启发,想以超时空又不失真实的浪漫手法,使用流动的场景;运用灯光分割表演区域,打破时间的距离,运用演员炉火纯情的演技, 把古代人和当代人生活以及对未来人的心理活动融入同一个场景中…在短短 的 两 个小时的时间里,如何恰到好处地达到剧场效果?这对余俊武来说又是一个新的课题,创作的道路上可想而知是多么艰难。从王晓燕“寻梦随笔”的记录中,我们看到了导演余俊武那种不被人所见的创作心态。

 

“俊武的构思像雪片一样的飞来。依照戏剧的规律,是先有剧本,通过导演的形象构思,以艺术的手法及演员的表现展现在舞台上。而《寻梦》恰恰相反,它是在导演构思的前提下,而写成的剧本。   

‘导演不能强制编剧的自由。’前作者不欢而去,他说的在理。剩下的一大堆事情,就落在了我这个从来没有写过剧本的发烧友身上,这真是“赶着鸭子上架”。

我知道我面临的是一位:热情挚灼,变换多端;性情暴躁,发起疯来能把地板打出一个坑的导演,一位与我相依为命的丈夫,一位在金钱社会中,仍苦苦追求艺术的挚恋者。 也许只有我这个同窗四年的老友,能理解他,实现他的梦想和他争 吵   挨他的骂……几场戏写了出来,俊武高兴的来回走动,他说:‘尽管是粗糟的,但从这字里行间中,看到了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

 

93年2月5日悉尼汤曼剧场布满了鲜花和花篮,它代表着华人社团和艺术同行及朋友们对《寻梦》的祝福。7点30分才开演,可3点30分大家已经齐备。在昏暗的舞台平车上大家注意到一个人,他面对天幕前悬挂着的巨大“八卦图”低着头,他不是别人,正是导演余俊武,此时此刻他把自己的祝福与愿望,全部寄托给了和他共同走过来的“八卦图”上……

 

《寻梦》的演出轰动了澳洲剧场。澳洲前任总理基廷、澳洲多元文化部部长、澳洲华裔上议员何沈慧霞女士、华裔悉尼市付市长曾筱龙先生、澳洲著名戏剧学家、汉学家纷纷为演出致贺词。各大报纸好评如潮,澳洲评论指出:他们还是第一次看到中国人以西方的手法表现中国人在澳洲的事。它脱离现实并具有象征意义,是一台浪漫色彩很浓的、寓意很深的中国现代话剧。……它借助于平台车的不停变换,通过新移民与老移民的对话,不仅向观众讲述了先辈们所经历的磨难;同时也展现了当代移民对脚下土地的贡献,让人们从这些新老移民身上,看到了中华儿女那种顽强不屈的精神。

 

《寻梦》似乎是海外戏剧的宠儿,似乎是那悬挂着的“八卦图”真的开了光。93年《寻梦》又荣获了第一届澳洲华人作家协会颁发的编剧奖。这一年也是余俊武收获的一年,他两度荣获澳大利亚多元文化艺术委员会颁发的艺术奖,成为澳洲首位荣得此荣誉的来自中国的华裔导演,转年他荣得澳洲移民部部长颁发的“社区贡献银质奖”93年由政府提供经费进入悉尼国家话剧院深造。

 

99 《新世纪》

“几年来国内的同学相继地成为大腕明星,俊武为他们感到高兴和祝福。但是他那心中滴血的酸楚只有我能理解。这位曾经是中央戏剧学院80班的 ‘英俊 小生 正期待着施展的年华,却失去了命运的宠爱。   看起来似乎是一种不公 平的安 排, 天生我才必有用’听起来似乎有些傲慢,其实,他在寻求、在组合即带有异国情调又不离中华文化之本的,在澳洲的环境下长大和发展起来的移民文化。对于俊武来说,组织一场大型文艺演出已不是一件难事,难就难在推陈出新。此次他不想像传统戏剧那样照搬或重复中华文化;也不想像其他大型文艺晚会那样以演员现成的节目为主,串联下来。更不能以澳洲节目为主,从而失去中华文化的魂魄……。“

99年2月2日悉尼歌剧院上演的《新世纪》园了余俊武多年的梦求,他把全剧分为五大块三个乐章。《陌生的土地》、《辛勤的汗水》、《季节的收获》。在艺术形式上调动了当地的四大艺术团体及部分当地华裔歌唱演员。晚上8点,开演的号声就要吹响了,后台传来的导演最后一次对演员们的要求:

“演出就要开始了,排练场上我和大家讲了很多,2个月来在大家的努力下,在朋友的帮助下,我们一步步地走上了悉尼歌剧院的台阶,他们在期待着,期待着我们踏上最后一步,去迎接观众的掌声……”

 

《新世纪》受到观众高度地评价,称之为:“澳洲文艺史上新的里程碑”整个晚会在演出风格上,力求洋为中用。启用诗朗诵和话外音巧妙的把要表达的内涵,溶化在西方艺术形式的视觉之中。从摧人泪下的游子思乡情到澳洲孩子们欢庆的兔年舞;从土著人强劲有力拼搏的雄姿到《我爱你中国》;从抒情的交响乐《北京喜讯到边寨》到英姿勃勃的女子仪仗队。使观众感到这一切好似百川归海,全部汇聚在中华文化的情感之中。余俊武在他的创作中所显示出的艺术才华和天生的感召力,以及废寝忘食一丝不苟的精神,使其周围逐渐形成了一个艺术创作核心,他们包括音乐设计:冯海云、舞美设计:李俊瑞、安东、灯光设计:席兵、音响设计:陆肖龙。十多年来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新的环境中,共同尝试着、寻求着走出他们自己的艺术创作之路。

《新世纪》晚会从构思到演出,北京会付出了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晚会并得到了各方人士的支持。与此同时中国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欢聚一堂”栏目也派出了六人摄制组,专程为这台晚会拍摄制作了长大50分钟的电视专题,全面地反映《新世纪》创作过程。迎接中央电视台专访,这对澳洲文艺舞台来说是第一次。“晚会演出圆满成功,余俊武居功之伟,有目共睹。主办晚会的北京会负责人说:导演和演员们的奉献精神是没话说的,余俊武却说:“没有北京会,就没有《新世纪》。”

 

尾声

95年余俊武离开熟悉的悉尼话剧院,任职于AIPH公司下属的影视艺术公司总导演、总经理。96年升任为AIPH公司总经理,新的环境对余俊武又是一个新的挑战。但工作之余始终都改变不了余俊武内心的追求,他目前又在筹划新的艺术构思,按他自己的话说: “扶植新兴的移民文化,打破传统的艺术结构,走出剧场,跨入  社会。

 

海外的十几年,余俊武虽然失去了国内的艺术生涯,虽然没有像明星那样灿烂辉煌,也不情愿钻入澳洲主流社会为他人服务,但他生命的意义却在于:将一株中华艺术之魂栽在了澳洲这块土壤之中。这十几年中,他为当地华人社团编排了近二十台文艺晚会,话剧、儿童剧等。从第一台华人话剧开始,余俊武的名字与澳洲华人艺术发展史紧紧地相连在一起。  「完」

 
.

更多内容
和平责任未来...
.
纪念二战胜利...
.
纪念抗战胜利...
.
纪念抗战胜利...
.
2016《文...
.
纪念抗战《友...
.
.
  Copyright® 2003 ~ 2021 澳华文联(ACPAA),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